见利思义的成语故事


见利思义

拼音jiàn lì sī yì

基本解释见到有利可图的事就想到道义。形容人无贪欲;廉洁自守。

出处先秦 孔子《论语 宪问》:“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见利思义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见利思义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徘徊观望 孙中山《第二次讨袁宣言》:“至袁氏今日,势已穷蹙,而犹徘徊观望,不肯自归于失败。”
新仇旧恨 唐 韩偓《三月》:“新愁旧恨真无奈,须就邻家瓮底眠。”
翻箱倒柜 明 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:“翻箱倒笼,满屋寻一个遍,那有些影儿。”
如臂使指 东汉 班固《汉书 贾谊传》:“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,臂之使指,莫不制从。”
营私舞弊 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:“南洋兵船虽然不少,叵奈管带……营私舞弊,那里还有公事在他心上。”
作乱犯上 清·黄世仲《洪秀全演义》第21回:“智者称为伐罪吊民,愚者即指为作乱犯上。”
隳肝沥胆 唐·元稹《上裴度相公书》:“宰物者虽朝许之以纶诰,暮许之以专席,厚则厚矣,遽责有隳肝沥胆同厮养之用力,亦难哉!”
今是昨非 晋 陶潜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”
不置可否 宋 汪藻《浮溪集》:“惟恐失人主之意,于政事无所可否。”
珠玉之论 《书言故事·谈论类》:“不聆珠玉之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