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动干戈的成语故事


大动干戈

拼音dà dòng gān gē

基本解释干、戈:古代两种兵器。原指进行战争。现多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。

出处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季氏》:“邦分崩离析,而不能守也;而谋动干戈于邦内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大动干戈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大动干戈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扬眉吐气 唐 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何惜阶前盈尺之地,不使白扬眉吐气,激昂青云耶?”
逍遥法外 南朝 梁 萧统《梁昭明集 林钟六月》:“敬想足下,藏形月府,遁迹冰床,披庄子之七篇,逍遥物外;玩老聃之两卷,恍惚怀中。”
晓以大义 吴玉章《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》第十四篇:“林时爽误信其中颇有党人,合欲晓以大义。”
有去无回 柯岗《逐鹿中原》第11章:“反而成了肉包子打狗,有去无回了!”
群龙无首 《周易 乾》:“用九,见群龙,无首,吉。”
流离转徙 清 戴名世《周烈妇传》:“与其妇翁皆贱业,两人流离转徙者久之。”
目不转睛 晋 杨泉《物理论》:“子义燃烛危坐通晓,目不转睛,膝不移处。”
倒悬之危 《孟子 公孙丑上》:“当今之时,万乘之国,行仁政,民之悦之,如解倒悬也。
百无一是 宋·袁采《袁氏世范》:“至于百无一是,且朝夕以此相临,极为难处。”
今是昨非 晋 陶潜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