避实就虚的成语故事


避实就虚

拼音bì shí jiù xū

基本解释实:实力;就:接近;趋向;虚:空虚;虚弱。原指避开敌人的主力;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。现也指办事先找容易突破的地方着手。或谈论问题回避要害。原作“避实击虚”。

出处西汉 刘安《淮南子 要略》:“击危乘势以为资,清静以为常,避实就虚,若驱群羊,此所以言兵也。”


避实就虚的典故

公元前623年,晋楚在城濮交战,晋文公采用避实就虚的作战方法,避免与楚军的中军主力决战,先令其下军向楚右军进攻,因为楚右军是由陈、蔡两国军队组成的弱势部队,一举取胜。晋军主将狐毛又用计诱歼了楚左军,最终取得重大胜利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避实就虚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俯拾即是 唐 司空图《二十四诗品 自然》:“俯拾即是,不取诸邻。”
径情直遂 《歇冠子 著希》:“夫义,节欲而治,礼,反情而辨者也。故君子径情而行也。”
自力更生 孙中山《中国问题的真解决》:“中国不但会自力更生,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国家维护中国的独立与完整的麻烦。”
胆如斗大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姜维传》:“维妻子皆伏诛。”裴松之注引《世语》:“维死时见剖,胆如斗大。”
笃近举远 唐·韩愈《原人》:“故圣人一视而同仁,笃近而举远。”
和风细雨 南朝 陈 张正见《陪衡阳游耆阇诗》:“清风吹麦垄,细雨濯梅林。”
牛口之下 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夫五羖大夫,荆之鄙人也。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,行而无资,自粥于秦客,被褐食牛。期年,缪公知之,举之牛口之下,而加之百姓之上,秦国莫敢望焉。”《吕氏春秋·举难》等又载有宁戚饭牛得到齐桓公赏识的事。
目不忍见 《广东军务记》:“真为目不忍见。”
空口无凭 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27回:“空口无凭的话,门生也不敢朝着老师来说。”
古色古香 宋 陆游《小室》:“窗几穷幽致,图书发古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