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若观火
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如同看火那样看得清楚。比喻对事物观察得十分明白透彻。
出处明 林潞《江陵救时之相论》:“当以某辞入告,某策善后,勇怯强弱,进退疾徐,洞若观火。”
例子否则怎样,他却没有说。但这是“洞若观火”的,否则,就不给。(鲁迅《华盖集续编 记“发薪”》)
基础信息
拼音dòng ruò guān huǒ
注音ㄉㄨㄥˋ ㄖㄨㄛˋ ㄍㄨㄢ ㄏㄨㄛˇ
繁体洞若觀火
感情洞若观火是褒义词。
用法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。
辨形“观”,不能写作“关”。
辨析洞若观火和“洞察一切”;都表示“看得很清楚、明白”。不同在于:侧重点不同。“洞察一切”着重于对事物观察得深入而全面;指没有遗漏;而且只适用于人;洞若观火着重于观察事物的透彻程度;指十分明白清楚;可适用于人或物。
近义词一目了然、明察秋毫、洞察一切
反义词隐隐约约、大惑不解、雾里看花
英语clear like looking at a fire
俄语видеть яснéе ясного
日语火を見るよりも明(あき)らかである
德语ein ausgezeichnetes Beobach-tungsvermǒgen besitzen
字义分解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丝来线去(意思解释)
- 度己以绳(意思解释)
- 满纸空言(意思解释)
- 隔靴搔痒(意思解释)
- 所作所为(意思解释)
- 同病相怜(意思解释)
- 四书五经(意思解释)
- 平淡无奇(意思解释)
- 咄咄逼人(意思解释)
- 逆来顺受(意思解释)
- 己溺己饥(意思解释)
- 团团转(意思解释)
- 海水不可斗量(意思解释)
- 指手划脚(意思解释)
- 共商国是(意思解释)
- 倒裳索领(意思解释)
- 打情卖笑(意思解释)
- 迭床架屋(意思解释)
- 散带衡门(意思解释)
- 了如指掌(意思解释)
- 祝哽祝噎(意思解释)
- 无声无息(意思解释)
- 势在必行(意思解释)
- 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(意思解释)
- 振聋发聩(意思解释)
- 变态百出(意思解释)
- 随俗雅化(意思解释)
- 来因去果(意思解释)
※ 洞若观火的意思解释、洞若观火是什么意思由诗文谜提供。
相关成语
成语 | 解释 |
---|---|
一叶知秋 | 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。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可以预料出事物的发展趋向。 |
纸老虎 | 指表面强大而无实际本事的东西。 |
卑谄足恭 | 卑:低下;谄:巴结奉承;足:音“巨”,过分;恭:恭顺。低声下气,阿谀逢迎,过分恭顺,取媚于人。 |
犬马恋主 | 喻臣下眷怀君上。 |
力小任重 | 能力小,负担重。犹言力不胜任。 |
令人神往 | 令:使得;神往:心里向往憧憬。某种景象使人很向往、羡慕。 |
火树银花 | 火树:火红的树;指树上挂满灯彩;银花:银白色的花。指灯光闪亮;绚丽灿烂。 |
回光反照 | 指日落时由于反射作用而天空中短时发亮。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。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短暂兴旺。 |
物腐虫生 | 东西腐烂了才会生虫。比喻祸患的发生,总有内部的原因。也比喻本身有了弱点,别人才能乘机打击。 |
香草美人 | 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。 |
如法炮制 | 本指依照一定的方法制作中药。现指比喻照着现成的样子做。 |
喜新厌旧 | 厌:厌恶。喜欢新的;厌弃旧的。多指用情不专一。 |
蹑手蹑脚 | 蹑:放轻脚步。形容动作很轻;有时指走路时非常小心;或偷偷地跟随。 |
到此为止 | 以这里为界限。 |
囊萤照雪 | 囊萤: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。形容家境贫寒,勤苦读书。 |
安步当车 | 安:安详从容;不慌不忙。步:步行;当:代替。不慌不忙地步行;权当是乘车。又借指人能安于贫贱自行其乐。 |
色中饿鬼 | 比喻极其贪色的人。 |
偃旗息鼓 | 偃:放倒;息:停止。原指秘密行军;不暴露目标。后用以指休战或不声不响停止行动。 |
海水不可斗量 | 斗:量器。指海水的多少不可能以斗所能计量的。常与“人不可貌相”连用;比喻不能凭人的相貌或现状来测量他的品格、才能或未来。 |
善游者溺 | 会游泳的人,往往淹死。比喻人自以为有某种本领,因此而惹祸。 |
东施效颦 | 美女西施因病皱眉;显得更美。邻里丑女(后称东施);机械地模仿;也皱起眉头;结果这副苦相使她显得更丑(效:模仿;颦:皱眉头)。比喻不顾具体条件;不加分析地胡乱摹仿别人;结果适得其反;显得可笑。 |
时不我待 | 时间不会等待我们。指要抓紧时间。 |
凤协鸾和 | 形容夫妻和睦,感情融洽。 |
天下第一 | 形容没有人能比得上。 |
南征北战,东荡西杀 | 征:征战;荡:扫荡。形容转战南北,奋勇杀敌。 |
臭名昭著 | 名:名声;昭著:显著;明显。坏名声谁都知道。 |
满面春风 | 春风:春天温暖的风。本指春风拂面;温暖宜人。现指心情喜悦;满脸笑容。也用以形容和蔼热情的面容。 |
鹬蚌相争 | 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的省语。比喻双方相持不下,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。 |